【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来古刹民间祈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及当代活化路径的实证分析,探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数字技术、文旅经济的多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非遗活态传承通过"文化赋能+空间重构+技术介入"的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文化基因解码:西来古刹民间祈福的历史价值与社会功能
西来古刹始建于1059年(宋嘉佑四年),民间传说其选址充满神异色彩。据传,一名叫“尘点无”的老和尚携带着地藏法王玉像云游到此,见这里地势雄伟,宝气冲天,遂坐于巨石云上诵经击鼓。从此当地乡里四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感其恩德,遂开山斩棘,在巨石下建庙供奉,视为“西天佛光东来”之兆,故命名“西来庵”,后改称西来古刹。近千年来,西来古刹以其玄妙的佛法、美丽的传说、神奇的石洞和诱人的景物,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香客。
抗日战争时期,西来古刹曾作为东江纵队秘密联络点。期间,日军突袭布心村,村民躲入古刹后山,忽起大雾遮蔽日军视线,民众得以脱险。此事被附会为“佛祖显灵”,强化了祈福活动的现实意义,也使古刹成为本土红色记忆的承载地。
西来古刹的"太平清醮"祈福活动始于1943年,其五年一届的周期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编码系统。2015年,西来古刹民间祈福被正式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以村约自治为基础,通过戏曲、舞狮、纸艺等多元艺术形态的复合展演,构建起"神圣-世俗"双重属性的文化空间。据统计,该活动每场吸引惠州、深圳、东莞、海陆丰等地20余万人次。2024年12月6日,以西来古刹民间祈福为基础的“古韵新潮 诗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9天内共吸引近30万人次前来,极大推动了惠东白盆珠自然生态资源推广,间接拉动文旅产业消费近5000万元,再次印证了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作为"文化脐带"的跨境凝聚力。
从社会功能维度观察,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呈现出三重价值:其一,通过集体仪式强化社区认同,维系传统乡村治理秩序;其二,以艺术展演为载体激活民间审美体系,助力惠东渔歌、盖子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其三,形成非正式经济网络,活动期间产生临时就业岗位约占村民年收入的15%。
二、创新活化路径:非遗文旅融合的三维实践模型
(一)“文旅+”模式的适应性创新
2024年12月6日清晨,古刹山门前青烟缭绕,由108名村民组成的仪仗队手持龙旗、香炉,以传统“三进三叩”礼开启五年一度的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带领游客制作鎏金福牌,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纸扎工艺;库区水面更是上演“渔歌祈福”实景剧,疍家文化与佛教仪轨碰撞出独特火花。“我们设计了‘深祈福、浅体验’的多层次参与模式,让年轻游客也能感受文化厚度。”活动主办方介绍:未来,还将借势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串联西来古刹、白盆珠水库、莲花山杜鹃花海,开通水上巴士与登山步道,游客可日览古刹晨钟、午游库区水面、夜宿森林木屋,感受山水非遗廊道的独特魅力。
(二)数字技术的场景化赋能
未来,还将在西来古刹民间祈福活动主场所建设惠东非遗文化园,同时通过三大技术路径实现文化转化:
(1)建立祈福仪式动作捕捉数据库,运用AI算法优化活动路线;
(2)开发MR混合现实导览系统,启用AR导览系统,扫码即可观看1943年首届祈福盛况复原影像,库区崖壁夜间投射“佛教东传意象”光影壁画;
(3)构建区块链非遗版权平台,已完成近10项传统工艺的数字确权。 预计数字化改造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8倍,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35%。
(三)文旅经济的生态化构建
打造形成"核心IP+衍生业态"的产业矩阵:以祈福文化为核心,辐射温泉康养、生态农业、研学教育等六大板块。
西来古刹位于广东省第四大水库——白盆珠库区内,水库水域面积达46平方公里,水体能见度最高达8米,因富含矿物质呈翡翠色泽,被称作“北回归线上的蓝眼泪”。
西来古刹位座落于粤东第三高峰莲花山脉之中,莲花山主峰仙人峰海拔1336米,为,山体由中生代花岗岩构成,经亿万年风化形成“莲花叠瓣”地貌,现有仙人弈棋、神龟望月等象形石景48处,地质奇观在岭南独树一帜。
西来古刹与白盆珠的“文化-生态”共生系统,展现了岭南山水人文的独特魅力。通过深度挖掘历史传说、系统性开发生态资源、创新文旅融合模式,该区域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寻根”与“生态疗愈”的标杆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提供“软实力驱动硬发展”的鲜活样本。
三、理论启示与发展建议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双螺旋"机制: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性构成螺旋上升动力。陆丰玄武山案例表明,成功的文旅融合需把握三个平衡点:(1)传统仪式与现代审美的符号转换;(2)社区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利益协调;(3)文化本真性与体验娱乐性的尺度把控。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建议:(1)建立非遗传承人职称评定体系,完善技艺评级标准;(2)开发"文化碳汇"交易机制,将非遗保护纳入生态补偿框架;(3)构建大湾区非遗文旅联盟,推出跨区域文化护照系统。
西来古刹民间祈福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解法,其创新价值在于将非遗从"博物馆标本"转化为"活态生产要素"。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这种以文化基因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感知、以文旅融合创造共享价值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