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闻资讯 > 最新咨询

海新智能发布“响指”:用一句话做出一个App,推动AI编程走进每

2025-04-15

无需懂任何代码,也不必掌握那些令人头疼的复杂提示词——只要一句话:“我想做一个帮助孩子记录情绪的App”,响指即可为你自动完成从界面设计到代码实现的整个产品构建过程,并生成可在线访问、可商用部署的真实应用。

(“响指”页面)

近日,北京海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新智能”)正式推出AI应用生成平台“响指”,这是一款彻底面向0基础用户打造的自然语言编程工具,致力于让“人人都能用AI造出自己的App”。

平台同步上线的“响指创意社区”,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灵感共享与再创作”的空间。你可以浏览他人的项目、点赞评论,也可以一键再创作,借用已有模版打造自己的版本。不少优质项目已被用于课程教学、亲子互动、日常工具等真实场景,并迈出商业化变现的第一步。在这里,灵感和创意不是停留在脑海,而是被接力、打磨、落地的真实产品。

“我们相信AI编程不该是技术人员的特权,而应成为每个人实现想法的能力。响指的使命,就是让‘不会写代码’不再成为创造的门槛。”海新智能董事长曹凯表示。

目前,响指平台已面向公众限时免费开放。

完全定位0基础,助力AI编程惠及每一个人

自2023年以来,AI编程大火,正在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变革。

但市面上的AI编程工具,其实分为很多种。有些专为专业程序员设计,帮助他们用AI优化代码结构、加快开发流程,但这些工具默认你已经精通开发、熟悉工程架构。也有一些工具面向“会一点点代码的人”,希望通过AI降低技术门槛,实现自己的创意,但本质上仍然要求用户理解逻辑语法,或者至少能准确地写出提示词。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平台看似智能,实则仍然是一个高门槛的世界,稍不留神就会掉进技术细节的迷宫里。

“响指”的设计,正是对这一局面的回应。平台定位于“完全0基础”,力图真正实现人人可用、人人可创。

(由“响指”制作的神经网络教学工具)

“我不是程序员,也没学过写代码,但一直想做一个工具,帮助班里的孩子理解神经网络。”中学科学教师刘婷在内测后表示,“我在响指上输入了一句话:‘我想做一个让孩子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的网页应用’,它自动生成了一个可视化神经元模型,孩子可以拖动连接、观察反馈。这个过程我几乎没有手动修改,只调整了几个图标和配色。”

不仅是教育场景,响指在健康与家庭关系中也被一些用户用于探索性尝试。

“我和我女儿平时情绪交流比较少,我试着在响指上做了一个‘亲子情绪卡片’App。”用户李晨介绍,“我输入的只是‘我想让妈妈和孩子分别记录自己的情绪,点一下就生成卡片’,结果生成的应用不仅能各自填情绪,还能合成一张‘今天的家庭心情’卡片,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用。”

这些案例的共通点是:创意来自生活,而不是技术。

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创意——“我要一个地震百科宇宙”、“我想要一个缓解阿尔兹海默症老人记忆衰退的应用”——响指就能自动生成完整前后端架构、UI页面和功能逻辑,并一键部署成可预览、可分享、可商用的Web应用。

如果说其他工具是“把你从60分带到100分”,那响指就是“让你从0开始就能创造”。“取名‘响指’,是希望每一个人,只需一个念头,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响指,就能唤醒属于自己的创造之力。”海新智能总经理赵元章说。

解构响指背后的AI协作系统:如何实现“说一句话,生成一个应用”

实现“说一句话,生成一个应用”,在技术上意味着对生成精度、理解深度与结构还原能力的高度协同。响指背后搭建的是一套基于开源大模型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以任务级推理与模块化调度为核心,模拟“类产品经理 + 类开发者 + 类设计师”的分工流程,实现完整的产品生成路径。

当用户输入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平台会自动完成以下流程:

1. 需求解析与意图识别:自然语言模型对用户的文本输入进行语义拆解,提取功能目标与信息架构;

2. 功能生成与代码编排:代码模型根据功能目标生成前后端逻辑代码,确保结构闭环;

3. 界面渲染与交互设计:视觉模型输出UI组件、页面结构与基本交互方式;

4. 产品组装与可视预览:系统将各模块整合为可直接访问的网页应用,并生成预览链接。

所有流程封装于“说一句话,生成一个应用”的极简交互中,无需技术背景,直接可用。

(“响指”交互界面)

“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前后端’,也没写过一句代码,”内测用户李卓说,“但我描述了一个功能:‘一个可以自动推荐城市骑行路线的App’,响指生成了主页、筛选器、地图标记、骑行建议,还做了简单配色。我能看懂每一个页面的功能,也能直接调整文案和按钮。”

为保障可控性,响指支持用户在生成结果基础上进行可视化调试。用户无需进入代码层,仅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即可修改按钮逻辑、替换文字内容、调整页面排布,形成“生成 + 微调 +再生成”的创作闭环。

平台还支持完整项目导出:用户可一键下载包含前端、后端、静态资源在内的完整代码包,未来还将支持GitHub连接与项目托管,方便开发者团队进行二次开发或协作。后续版本还将支持导出为小程序与原生App,进一步拓展部署场景。

通过这些能力,响指让“0到1”的过程,不再依赖开发经验,也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属流程。

“创意社区 + 模板共享 + 协作机制”,让每个灵感都有接力的可能

除了一键生成应用,响指还在打造创意社区。

对于大多数没有技术背景的普通人来说,真正阻碍他们使用AI的往往不是“不会”,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我当然知道AI很强大,但我不知道我该用它做什么。”一位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响指团队调研中提到。因此,响指不仅试图成为一个“能把东西做出来”的工具,更希望成为一个能启发灵感、连接他人、支持共创的平台。

(创意社区)

围绕这个目标,响指构建了一个“创意社区 + 模板共享 + 协作机制”的平台生态体系,帮助用户在陌生的技术场域中快速找到可参考的路径。用户可以在社区中浏览他人已完成的项目,点赞、评论,或直接 fork(复制)项目进行个性化修改。一位用户表示:“我最开始不知道做什么,就看了社区里的一个‘宠物喂养提醒器’,我用这个结构改成了‘妈妈吃药提醒’,还改了图标和功能。”

除了社区作品,响指还内置了多个方向的模板,包括英语背单词小程序、志愿者排班系统、客户信息登记工具、家庭任务分工看板等,覆盖教育、公益、工具等多个常见场景。这些模板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作为“可修改的半成品”,帮助用户在已有结构上快速实现自己的创意。对许多初次尝试的用户来说,这种“从模仿开始”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起步焦虑。

在平台生态层面,响指也设计了明确的共创机制,鼓励用户反哺平台、参与建设。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模块(如问卷表单、图表组件、对话界面等)上传供他人使用,高质量项目还可被推荐至官方模板库,获得更多曝光机会与收益支持。

在响指看来,技术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为了赋能人。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开放、共享的AI原生生态系统,响指希望更多用户能够在这里找到进入创造的入口、借用他人的经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技术落地的温度与广度:响指在教育、公益与生活场景的探索

技术的普及,不仅关乎效率的提升,更关乎能力的再分配。响指的目标并非只是降低开发成本,而是让更多原本不具备技术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参与到数字内容的生产与技术工具的创造中。这种“能力迁移”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正在多个具体场景中显现。

对教师、学生、公益组织、小微创业者来说,响指可以显著降低试错成本与试验门槛,加快创意试验与反馈循环,推动“草根式创新”与“实践式教育”。对基层政府、教育机构来说,响指可用于定制化政务工具、教学产品、管理系统,无需专业开发投入,显著提升建设效率与本地化响应能力。

在更广泛的个人生活中,响指也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记录家庭情绪状态、管理日常待办任务、搭建个性化学习工具等。

(为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缓解遗忘的小游戏)

这一类“看起来很小”的应用,正在不断释放社会中原本被压抑的创造力。它们可能并不宏大,但却贴近真实需求,聚焦在教育一线、家庭生活和社区服务中最具体、最个人化的痛点之上。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构成了AI普惠的真正价值基础。

响指背后的开发公司——北京海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是一家具有国资背景、专注于AI普惠场景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核心团队中有超过六成为技术研发人员,长期聚焦于“大模型时代下的开源开放产品生态”建设,致力于将先进的AI能力转化为真正被更多人用得上的产品工具。过去一年,海新智能已推出多项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及残障群体的AI应用,覆盖学习辅导、辅助记忆、语音交互等多个方向,在技术落地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很多人不是不会用AI,而是不知道该从哪开始。”海新智能副总经理、技术负责人卢梦凡表示,“响指希望成为那个起点——不只是提供工具,也提供方向、模板和社区支持,让每个人都能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创作角色。”

对响指而言,技术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炫技或竞速,而是让更多人能说出一句话、实现一个念头,最终构建出一个真实可用的数字应用。从“想法”到“实现”的距离,越短越好。越多的人能跨越这段距离,技术的价值就越真实,越广泛。

<

Swisse斯维诗举办“临床营养与心血管健康国际会议”,新品获I

>

筑牢安全防线·维护国家安全|南京市军休中心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复制成功
在线
客服
客服
热线
合作
咨询
客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