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闻资讯 > 最新咨询

设计师马之敏:用景观语汇连接土地与人

2025-06-24

在生态危机与城市更新交汇的时代,景观设计不仅是指附属于建筑的室外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叙事与社会实践落于空间的成果表达。作为一位具有跨文化实践背景的景观设计师,马之敏(Ma, Zhimin)正在通过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探索设计在自然、文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平衡。

马之敏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随后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景观建筑硕士。学成之后,她选择落脚旧金山湾区,作为职业发展的起点与舞台,并积极参与了多个以湾区为核心、延伸至美国其他地区及中国本土的重要项目,涵盖公共空间、学校校园与社区参与型设计。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推动,马之敏逐渐形成了以“设计回应在地文化与社会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她注重场地的生态与社会背景,以创造性的设计策略介入城市与自然的缝隙之中,使景观不仅服务于日常使用,更成为激发公共认同、重塑场所精神的文化载体。

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概念设计:科技与自然的对话

在任职于 Terrain Studio 期间,马之敏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的概念景观设计。江汉片区自 1990 年代起发展为制造业重镇,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这里逐步演变为集科技与时尚产业于一体的“创意经济”集聚区。

项目团队将这一产业背景巧妙融入景观语言,将充满未来感的镂空金属材质作为设计主材,构建出银白与翠绿交织的城市界面,呈现出科技与自然并存的独特美学。项目中引入“可持续与完整街道”的设计框架,主张打造一个步行友好、兼具生态性与社交性的开放街区,为片区营造集生活、工作、休闲与学习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社区。

这一项目不仅回应了产业转型对公共空间提出的全新需求,也体现了马之敏将城市语境与景观策略融合的能力,展现出她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中重构人本尺度与公共生活的设计主张。

江汉街景效果图(图源:Terrain Studio)

波多黎各山村改造:应对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挑战

在波多黎各Candelaria改造项目中,马之敏团队面临的是一场关于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的挑战:山地的暴雨灾害频发,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的频率与强度。同时,低收入居民聚居于此,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经济发展空间与公共活动机会。

面对这样的场地条件与社会背景,项目不仅仅是环境设计,更关乎生存策略与社会公正。马之敏在项目中深度参与了从场地生态修复到社区调研的全过程。她协助制定“自然基础设施”策略,设计并可视化一系列如绿色雨水疏导空间、可持续社区绿带等具有生态与社会双重价值的公共空间系统,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环境弹性,也为长期居住在此的弱势群体争取到更多活动场地与就业机会。她始终相信,景观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美好空间,更在于赋能那些原本缺席城市话语的群体,让他们的生活与声音在场地中留下印记。该项目于 2022 年受美国景观师协会表彰(ASLA Award),并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

可持续社区绿带(图源:asla.org)

山景城(Mountain View)校园户外学习景观:教育与生态共融的场景营造

在马之敏目前任职的Carducci Associates,她参与了多个关于教育空间改造的公共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为山景城(Mountain View)学区内数所公立学校设计的户外学习与绿色校园改造计划。

该系列项目旨在将原本缺乏生态功能的校园户外空间,转化为融合教育、游戏、休憩与自然学习的多功能开放场所。她在 Theuerkauf 小学项目中承担了概念设计全过程,并为多个校园提供了图纸与表达支持。项目提出“自然游乐园”概念,引入原木、石材、地形等自然材料,构建鼓励探索的非标准化儿童活动空间。

目前,项目已顺利通过审批,进入深化设计阶段。尽管距离真正落成尚有一段时间,但已获得广泛关注并被当地媒体报道。项目背后折射出的议题——环境公平、儿童福祉与公共投资的社会回馈,也成为她日常实践的重要议题。

Theuerkauf小学平面(图源:Carducci Associates)

在景观设计的路径上,马之敏始终坚持以空间为媒介,回应时代中的生态焦虑与社会变迁。她以跨文化的视野、女性的敏感度与技术美学的融合能力,为景观设计赋予了更深层情感温度。未来,她希望继续用景观设计打破城市空间的边界,让绿色走进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让设计成为联结人与土地、城市与自然的桥梁。

<

5000 价位段性价比最高的投影是哪款?坚果 N3 PRO 对比

>

破局疑难诊疗,赋能青年力量! 爱尔眼科眼底病论坛2025暨第四届

复制成功
在线
客服
客服
热线
合作
咨询
客服
微信